【2020 Open House Taipei】捷運植物園站 絕無僅有的空間體驗

陳湘瑾
6 min readNov 29, 2020

--

正在興建的萬大線「植物園站」,是2020年Open House Taipei活動中很特別的一個空間,作為萬大線上最早發包動工、且座落在植物園遺址上的站點,這裡除了能夠看到專門用來開鑿隧道的潛盾機,還有植物園文化和十三行文化的文物出土紀錄,即使這次有眾多稀有的開放空間,植物園站也算是非常特別的場所。做點紀錄,也從儀式設計的角度來看這次的體驗。

成為1/120的幸運兒

不知道有沒有比五月天的票難搶,但要搶到植物園站的參觀資格還是滿激烈的,還記得報名當天我縮在研究室的位子上,半小時前就把表單開好,準備好表單要的個人資訊,時間一到就馬上貼上送出,後來看表單紀錄,總共120個名額,一分鐘內就全搶光(連假搶返鄉票的訓練說不定是派上用場了)。

出發前一天空間主理人、台北市政府工程局第二區工程處(簡稱:北捷局二工處)處長來信,提醒了集合地點、流程表、衣著等注意事項,邀請的詞彙會讓人忍不住跟著期待起來:

提醒您不要忘了11月28日與我們空間的聚會,也希望你帶著第一次約會的心情準時赴約。

順帶一提,信上用「主理人」一詞我覺得很有趣,通常是在設計或品牌領域才會看到這個用法,當公部門使用時,能感受到植物園站作為打開台北的一環,如何透過語言去塑造共同的情境。

從地面到地下 無法回溯的地底世界

後設的去想,工程場所在旅程設計上的痛點可能會是參與者找不到集合地點,但除了行前通知信上列出明確的地址,當天抵達現場時,門口也有很多招牌,現場的工作人員多到你不會覺得自己走錯地方XD,門口報導、服務台引導、拿名牌、安全帽、反光背心,以上這些步驟都有一個工作人員協助,一位工作人員看到我穿短袖,還拿自己的防蚊噴液給我擦。

開始前好像不免俗要拍一張。

合照結束,先在地面看捷運動工歷史、潛盾機運作方式,還有植物園遺址的古物開挖過程,影片播映前後二工處處長陳俊宏有做口頭解說,提問時也很認真的回覆和狂發紀念品。

進到地下前有大約10–15分鐘的拍照時間,工作人員會站在兩層樓高的鷹架上,幫參與者拍跟考古學家一起挖老樹根的照片,讓大家拍得盡興之後才進到下一個環節。等待拍照時工作人員會穿插捷運站或工程的介紹。

把手機裝在水桶裡垂降XD 幫大家用自己的手機拍照。

拍照以及地面講解結束之後,開始下起毛毛雨,也準備要出發地下了!沿著陡峭的黃色樓梯一路向下,一階一階小心的走,下探到十層樓深的地下。

向下行走乍看只是一個移動的過程,但從儀式場景設計的角度來看也像是一個儀式,幫助參與者認知到日常到非日常的轉換,雖然並非刻意為之,但場景本身就具備了這樣的功能。(前面集合戴安全帽、穿反光背心其實也算儀式的一環),隨著高度的轉換、身體的移動、周邊的空間溫度產生變化、以及引導者的口頭指引,幫助參與者更沈浸在體驗中。

工作人員很多的概念就是,每兩個樓梯轉角就會有一個工作人員提醒我們要注意安全小心頭。

雖然是工地現場,但是主辦方將現場佈置的很明亮,不適合進去的地方也會明確圍起來或減少光照。我們首先進入潛盾機已經開挖完成、並以環片包覆的隧道,沿著軌道中間的道路走進去,中間有一處最明亮的區域,就是主辦方設計給民眾拍照的地點。

以環片包覆的隧道,酷到不行,從體驗設計的角度來看就會是整趟的高潮啊。

拍完隧道後走到工地另一邊看潛盾機,並走上未來的月台,整個參訪過程雖然都是由工程師講解,但內容平易近人,即使對於捷運工程沒有背景知識,也能理解。

(後來查資料發現新北捷運有一個紀錄捷運工程紀錄的網站:OPEN!三環六線,也會有一些類似報導的文章,看起來是面向民眾溝通的平台,如果對鐵道或捷運工程有興趣,可以點擊連結看看。)

左:潛盾機;中:未來的月台;右:讓我想到《阿基拉》場景的天井

回到地面後活動就差不多進入尾聲了,我們回到一開始的服務台歸還衣服,最後結束時還送了每個參與者一大袋紀念品,有捷運形狀的瓶裝水、打開台北的地圖、印有捷運照片的咖啡濾掛包和點心餐盒。

從集合到結束 體驗用心的總和

從參與者的角度來看,交通工程、城市空間、文化保存,如果對以上幾個關鍵字有興趣,這趟旅程基本上不會讓人失望,植物園站的特殊性得以讓不同領域有更多對話的可能,這個空間在未來興建的過程中也不會再是今天所看到的樣子,比起古蹟多是以維持原樣為原則,植物園站僅僅在這個時空中能看到的景象,讓這趟行程又更有魔幻感。

從旅遊體驗設計者的角度來說,光是看到工作人員親切、耐心,從接待、講解、引導到攝影,每一個環節登如此用心投入就讓人覺得很不可思議。真的會很好奇,作為中間仲介的打開台北團隊和服務供應的二工處是如何溝通的,才能動員這麼多工程專業的二工處工程師,投入這麼多時間精力,佈置場地、規劃行程。

左:現場攝影師是我看過所有場合最多的(我是指我人生以來的所有場合);右:感謝每位用心解說的工程師

三年前我還在讀大四,每次從古亭騎車到東吳,會從重慶南路待轉進南海路,經過國立歷史博物館時就要慢慢往左邊騎,因為植物園站工程的關係,右邊的兩線道被包圍起來,這就是我過去對植物園站的印象,有點不方便,有點不知道在做什麼。感謝打開台北,以及工二處的策劃執行,讓我有機會走進圍牆的另一邊,讓習以為常的生活邊境往外擴散一點。

--

--

陳湘瑾

台大新聞所碩士,現為《VERSE》雜誌編輯。工作之餘製作以文化專題為主題的podcast節目《哩哩叩叩》。